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

傲劍江湖之人物-仁宗


【原創】《把酒》人物點評

作者:阿華



宋仁宗是今日影壇出鏡率最高的宋皇帝之一,都是沾了包拯的光啊。歷史上的宋仁宗身後口碑不錯,本文就《把酒》談《把酒》中的仁宗。仁宗對王佑的為人和能力頗為瞭解,並沒有委以重任。御花園裏,“似乎你包拯所在之處,都有不平之事”,調侃之意多於責問,包拯微笑對答“有不平之事的地方,自有包拯”,仁宗亦是一笑;大校場上火蓮的表現,重了以“犯上”之罪投入牢房,輕了革去資格、永不述用都不為過。宋仁宗面無懼色,第一個鼓掌讚歎,對火蓮的冒犯不以為意,確有過人度量和識人慧眼。



對仁宗“朝廷要將軍有何用”的提問,火蓮朗聲回答“太平自是將軍定”。宋仁宗“主和”的態度十分明顯:當前宋朝尚無和遼抗衡之力,沒有更好選擇之前不應輕易打破當前的穩定局勢。李承頌秘密入宋,他拖著不予接見,等待形勢逐步明瞭。因黨項一族的倒戈,現在已不是遼國獨自稱大的局面,而是三方實力均衡。大遼、西夏勢同水火,雙方虎視眈眈,都在忌憚宋方的動向。一向處於弱勢的大宋反成了棋局中的主動者,他可以選擇同盟者,聯合其中一方都可漁利,聽起來怎麼都是一場只贏不輸的好事,一吐前朝惡氣,在史冊上千古留名,這對一國之君真是極大的誘惑。然而“一將功成萬骨枯”,要成就一個帝王的功名和霸業又該是怎麼樣的千家戴孝、萬人慟哭的景象呢;另外一層思量,他對著李承頌時沒有說出來的。那就是,一旦大宋投入到遼夏之爭,隨著戰爭推進,三方形勢再度變化,到時大宋能保存既得利益而抽身退步麼,如若不能,又將陷天下百姓于連連戰火。大宋國力還不足以成就帝王霸業,但能夠在三足鼎立之勢中自保,經過歷年征戰的大宋更需要的是休生養息。接見前,聰慧的李承頌在恬淡的花香,溫柔的月色中已經揣測到會談結果。她微笑著,這次千里跋涉,所有的辛苦和涉險都是值得的。



當年之展顥確是一個頂天立地、敢做敢當的大將軍,可如今擄太子、殺朝官、奪礦山,無所不用其極,二十年積怨成就了怎樣的幽冥王!身邊僅剩數兵數卒,展顥仍是睥睨天下的桀驁,不躲不避,回到開封府隔壁的府第。包拯清楚,仁宗也看得明白,當今雖控制住京城局勢,並沒有傷及無間道元氣,即便拿下展顥,其後是二十四萬蠢蠢欲動的死士,實難勝算。當年皇室確有負展顥和展氏一族在前,天下為重,仁宗放下私下恩怨。當今之對策攻心為上,還展家一個清白,或可拖延戰事,保得天下太平。仁宗令包拯上堂端坐,公孫策在側,文案紀錄,除被告沒有枷鎖在身,儼然是公堂情形。這番胸襟,較之展顥單身入開封府,又當如何呢。



(放眼天下,能使展顥甘坐下首唯有包拯,包拯公正無私,但並非沒有政治立場。當展顥鬆開仁宗喉嚨,冷笑回到座位,包拯不失時機上演“捉放曹”,替皇家挽回少許顏面,言外之意既是:展顥皇宮行刺在前,公堂冒犯在後。不過,皇家也有自家“神仙方”,之所以無所作為,非不能,實不願也。既然仁宗已摒退侍衛,展將軍又何必在公堂之上逞武力之勇呢。)



在展顥墳前,仁宗薄酒祭奠。昔日死敵對手,今日一抔黃土,相對之間卻多了幾分相惺相惜之意。一朝血海深仇,二十年須臾不忘,為了天下大義,頃刻間說放便放下了,真不愧大丈夫本色。現在雖然有包拯、方子庵肱骨之臣,君臣亦能坦陳相見,但那種高處不勝寂寞又能為誰言,“一人獨飲寂寞”,故而舉杯再三邀。


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


拋開對包拯為人和作風的瞭解,就算杜青雲一案有什麼隱情,值得法外開恩,再難啟口也該親自面呈,怎麼可能命屬下代為求情,而且還是僅僅跟隨了幾個月的屬下。仁宗移駕到御花園了斷這個欺君之罪,本也就不想往深處追究。只是餘火蓮一臉的不服氣,仿佛被冤枉才挨的板子,就憑破綻百出的謊言都能強撐幾分硬氣,竟是一副天王老子面前也不服軟的樣子,真讓仁宗又好氣又好笑。開科取士,校場競技,這些年斷斷續續見過的年輕人,算起來也有不少,只是這般大膽和倔強倒是頭一回見。少年心性,自己也曾經歷過,人到中年,年華將逝,反倒分外懷戀少年時候的率性而為,這個餘火蓮真有幾分當年自己的影子。本將餘火蓮交由包拯調教,仁宗是希望他能學得沉穩練達,才不辜負這身才情學華,可如今他倒更傾向維護火蓮這點率性、這點魯莽。



數數火蓮進宮,那一次不是“劣跡”斑斑:欺君瞞上、武力闖宮、越級上報、私調御林軍,抗旨拒婚,禍闖得一次比一次大,每次都煙消雲散,不了了之。包拯也在暗暗跺腳,明明是仁宗囑託嚴加調教,他這廂唱罷“黑臉”,仁宗那邊就開唱“紅臉”。餘火蓮天牢脫身,當眾殺人。包拯四處尋人,都說“余狀元尚未回府”。等面陳議事,這個遍尋不著的餘火蓮掐准了時間鑽出來,羅列種種“理由”。上方皇帝笑聲朗朗“看來這個餘火蓮回去倒真熟讀律法了,這件事本也怪不得他”,包拯屢屢拿眼瞟著餘火蓮,莫可奈何。



火蓮對包拯抵觸得緊,但仁宗的關愛和縱容卻很受用。在方離面前,他得意洋洋“他(仁宗)自己說的,我很象他啊”,聽包拯說道“餘火蓮是個人才,本府也看出皇上對他極為喜愛”,他在牆外偷偷樂著。比較包拯和仁宗所作所為,倒也不難理解。追蹤錢富回府,包拯明明拿不住什麼疑點,還把見義勇為的新科狀元當作賊一般問案,至於追捕方旭回來交差,包拯更是挖下陷阱等著人往下跳,怪不得火蓮對著包大人就神經緊繃;仁宗大大不同,人情味十足。責罰板子後,還擔心火蓮心存芥蒂,親自理論教育,臨了還暗示如何解決杜青雲一案;既是頒旨賜婚,本就可以不過問雙方父母,仁宗考慮周到,生怕著強扭的瓜不甜,日後父子反目,翁媳難處,居然還屈尊邀請餘影。當餘影如約而至,他思慮再三,要餘影見見方離本人,也許這樣更容易應允婚事。即便當堂動怒,責令死牢反省,隔壁方旭只有冷鹽水,火蓮這邊還是好酒好肉招待。至於後來,仁宗和火蓮相見,更少了君臣相對的恭謹刻板,火蓮越發神情輕鬆,答辭俏皮,在禦書房大概比無間道總壇還輕鬆自得。陳方回京述職,論及三方局勢,陳方不明所問意圖,支吾不已,在旁邊立著的火蓮心領神會之餘居然撇嘴偷笑,要是在展顥面前他敢麼。


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


遊走在雙重身份之間,雲山萬重何處是歸路。當初救護西夏公主,拿下遼國刺客,確為保得大宋平安,最後狠得下心來刺殺李承頌也是自己。當初一口攬下找回長皇孫,本無居心,但擾亂皇室的主意是自己出的,送假太子進宮的也是自己。如今之上策,當是聯手冷清,殺了皇帝或挾持人質,本以為自己再無猶豫,事到臨頭,發現自己還是做不到。在大校場初見仁宗時,火蓮殺氣隱動,要不是顧及無間道的復仇大業,那箭當真會射出去,現在他竟做不到了。唯一能做的就是殺了冷清,就算同時了斷自己的退路,那也甚過這般左右為難,進退不得。(自此,冷清非死不可。如讓他逃出,對朝廷還是無間道都是一大隱患。如被生擒,冷清必會倒戈投誠,説明朝廷圍剿無間道。此人一刻也留不得。所以,方旭本已制住冷清,冷不防火蓮從背後補上一刀)。



這段錯放的血緣非但不能攤開在陽光之下,也不能容于無人知曉的暗處。密室裏,火蓮激動道“你是說,你是說”,仁宗生生止住那下半句“可是偏偏又說不得”;公堂上,仁宗目光沉穩如水,仿佛靜水深流,任憑內心跌宕滂湃,漩渦回轉,表面竟是漣漪不起,波瀾不驚;一年後的小林裏,父子再度重逢,再聚首已是百年身。他送孫子彌月之禮,拍拍兒子的肩膀,一切儘是不語之語,始終就不曾相認。



無情最是帝王家,更那堪多情擾。身為九五至尊的仁宗,諸多無奈又該何處述說。原本父子不相識時,他還可稍稍放縱自己的情感,寬容火蓮種種僭越和放縱;如今父子相對不相認,原本那點溫情也不敢給,怕的是情不自禁,一發不可收拾。反觀之,展顥雖二十年隱身黑暗中,但快意恩仇,倒過得率性而恣意。



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


血緣真是微妙。得知幽冥王竟是生父,方旭才開始接受當年展顥冤屈的可能性,並努力向自己證明今日之展顥也非良心泯滅。與喜鵲朝夕相守,然只有到了相認,李柏心裏才有了踏實和幸福的感覺。方旭拉住火蓮“我們一起救他,然後我幫你找到你的家人,找到你的根”,火蓮苦笑地推開了他,那割斷二十年的血緣之親飄忽渺然,羈絆不住離去的步伐。密室身世揭曉之時,原先在仁宗面前無所忌憚,自信滿滿“我吃定了他”的感覺突然之間清晰了,血脈相連的親切從心底深處蔓延開來,迅速遊走全身,整個身體控制不住的微顫。他盯著那熟悉的身影,滿眼都是歡喜和渴望。



這只是瞬間的幸福,下一刻便跌落到更深的寒冷之中,原來父親不能認。伴隨刺心疼痛,復蘇的還有記憶,想起了自己身份,剛才禦書房的一幕幕,想起了展顥之前的種種冷漠。趁早朝前送冷清入宮,火蓮還想曾藉口脫身,並不想就此陪上性命,無奈包拯的出現斷了退路,禦書房慷慨陳詞之時,他當真就想死。現在,冷清死了,自己卻沒有死。外有護駕的功勞,內有皇室血脈的護身符,性命保下來了,心卻痛到無以復加。



為了天下百姓和皇室顏面,仁宗不能認,這本也怨不得。二十年相依相守竟是一場騙局和陰謀,可他還是恨不起。就此抽身退步吧,小離還在守在那裏,那方藍天白雲觸手可及,自己也做不到:無間道和朝廷對峙已公開,生父有情,養父有義,如兩邊誰受到傷害,或就此挑起戰事,殃及無辜,都沒有辦法原諒自己,在餘生過得恬靜安寧了。擁著小離的時候,火蓮滿心不舍“真的別無選擇,這一次我是真的要離開你了”



原本以為,化解了展顥的心結,這番歸去也該了無遺憾。生死關頭走了一遭,醒來脫口而出“他是怕我死後,也是一個無主無宗的遊魂吧”,原來自己根本還是在乎。其後的日子如流水慢慢流淌,小離軟語相伴,稚子蹣跚學步,方母、小姨忙碌而嘮叨,側旁方子庵撫須微笑。方旭再忙,總也抽空回來聊上兩句,對飲幾杯,心靈深處總有不敢觸及的傷痛,不敢細想,難以展顏。直到仁宗送來彌月之禮,默認了這個兒子,火蓮終於釋然,期望中的溫暖才算真的圓了,再無遺憾。



http://forum.netandtv.com/index.php?fuseaction=forum.read&tid=126580&page=1




您是第位訪客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